程颐、程颢教人要保持安静,朱熹教人要尊敬他人。静就是心不能起妄念,敬就是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。因为心不起妄念,便可延年益寿;时常保持清醒,便可日有长进,求取学问的道理和养生的方法就在这里。静与敬对人的好处如此之大,求学的人能不在这两点上多下功夫吗?
静可修身,与世无争的安然心态能让我们快乐地感受真实的生活,品悟到人生的真谛。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着,哪有时间去停下脚步安心地享受生活呢?于是生活便在眼中感到黯淡无光,枯燥乏味,让我们的身心整天处于低迷萎缩的状态,就更谈不上对身体有益的地方了。
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,我们首先要做到去尊敬他人。尊敬是了解的基础,是我们寻找契机,沟通心灵的桥梁,通过这座桥梁后,我们才会敞开各自的心扉真心相交。一旦如此,疏远就会变得亲密,冷淡就会变得热情,呆板就会变得活泼,心理障碍就会排除。
敌加于己,不得已而应之,谓之应兵,兵应者胜;利人土地,谓之贪兵,兵贪者败,此魏相论兵语也。然岂独用兵为然哉?凡人事之成败,皆当作如是观。
敌人攻打本国,不得已而针锋相对,这叫作“反应”,不得已而应战的必然能够取胜;贪图其他国家的土地,都是些贪兵,为掠夺他国的土地而发动战争必然失败,这是魏相谈论兵法时所说的话。这不仅适用于用兵之道,就连我们个人的成败得失也应遵从这个道理。
邪不胜正。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,所有的战争结果都是以侵略者的失败、保卫者的胜利而结束。因为侵略者发动战争的目的是非正义的,而被侵略者只能被迫奋起反抗,此时他们的力量是巨大的,是无可战胜的。只要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,最终迎来的必定是胜利。中国坚持持久的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引申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看,平日的为人处世也要遵循这个常理。如果做事操之过急,就会事与愿违;如果欺人太甚,就会遭到别人强有力的反击。所以对人处世应本着宽容的心态,切不可把对方逼上绝路。否则,他们就会不惜生命地去抵抗,去挣扎。因为这是他们生存的底线,只有闯过了这一关,他们才有可能得到生的机会。
东坡《志林》有云:“人生耐贫贱易,耐富贵难;安勤苦易,安闲散难;耐疼易,忍痒难;能耐富贵、安闲散、忍痒者,必有道之士也。”余谓如此精爽之论,足以发人深省,正可于朋友聚会时,述之以助清谈。
苏东坡在《志林》一书中说道:“人生承受贫贱是容易的,但能承受富贵却是比较困难的;生活在勤劳中容易,但生活在闲散中却难以度日;忍受疼痛容易,但忍受奇痒却很难。如果这些富贵、闲散、奇痒等都能够承受得了,那这样的人必定是有高尚修养之人。”我认为这么精辟直爽的言论,足以让人有深刻的体悟,这也正好是我们朋友聚会时可以谈论的话题,从而增添谈话的诸多情趣。
俗话说:没有受不了的苦,只有享不了的福。贫穷的日子,苦累的生活,钻心的疼痛,我们都能够咬着牙关挺过来。但当身处安逸的生活中时,我们有时却很难承受那种空寂无聊的氛围,总想找点事做,以求忘记孤独寂寞的感觉。真可谓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呀!
真正有修养的人,能耐别人所不能耐,能忍别人所不能忍,这才是君子之风,圣贤之士。当安逸的生活给我们带来苦恼时,我们可以把自己从对苦恼无意义的消耗转移到有意义的实干上来,就好像在一步步地登顶山峰,在雾散云消后的晴空早晨,你就会看到瑰丽壮观的一轮红日。
天有风雨,人以宫室蔽之;地有山川,人以舟车通之;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,而可无为乎?人有性理,天以五常赋之;人有形质,地以六谷养之;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,而可以自薄乎?
天上有风有雨,人就建造房屋来躲避它;地上有山川河流,人就制造车船来贯通。这就是人力能够弥补天地造物的缺憾,人岂能无所作为,而让一切不获得改善呢?世间有理性规范着我们人类,上天以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来禀赋我们人性;大地以黍、稷、菽、麦、稻、粱来滋养我们的身体,天地对我们如此仁厚,我们人类自己就更不该妄自菲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