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为主帅的潘美一声不吭,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,也许他与其他人一样,把杨业看成为是威胁自己地位的眼中钉。杨业也没有想得到潘美的安慰,他之所以前来,除了表白心迹外,主要是不忍心麾下将士跟着他去送死。于是他摊开一张地图,用手指向一处名为“陈家谷”的地方,对潘美说:“请诸位将军在此两侧埋伏步兵强弩,等我转战到此时,以步兵援救,从左右两翼夹击敌人。否则的话,恐怕没人能活下来了。”
对于杨业这个请求,潘美也不好拒绝了,只得同意。
于是杨业率部出发,向敌人重兵集结的方向挺进。潘美、王侁则按照杨业的要求,在陈家谷口埋设伏兵。
耶律斜轸早就布下天罗地网,就等着宋军往里钻呢。他得悉杨业率军前来,便亲自率军迎战。此时的杨业已绝生还的念头,他勇猛冲锋在前,锐不可当。老谋深算的耶律斜轸佯装不敌,向后便撤。其实辽军早就设下伏兵,以杨业丰富的军事经验,在一般情况下会十分谨慎小心,但此时他内心悲愤,就算知道敌人有伏兵,他能后撤吗?他选择了向前冲,此时伏兵四起,耶律斜轸也杀了个回马枪,杨业大败。
为了保全士卒性命,杨业还是率残兵败卒退回狼牙村。他希望埋伏在陈家谷口的步兵、弩兵能给予敌人重大杀伤。杨业一路战,一路走,边杀边退,到了傍晚时,抵达陈家谷口,可是他却惊愕地发现,谷口空无一人,根本没有一个宋朝官兵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原来,杨业率部出发后,王侁就在陈家谷口等待其消息。可是等了半天,却没有任何消息。王侁便派人到高处瞭望,还是没发现动静。他估算了一下,觉得杨业要是打败仗,那应该早就退回来了,到现在还未回来,肯定是把辽军打败了。一想到这里,王侁心里琢磨:我可不能让杨业把功劳给抢了。于是他马上召集所部,不必在谷口埋伏了,咱们抄小路去追击敌人。
潘美一听,这怎么行,你王侁要是跑了,辽军打到这里,我怎么扛得住?他想制止王侁,可是王侁不理他,自个儿走了。有人会问,潘美不是总司令吗,怎么王侁不听他的呢?原来王侁这个监军,他就是代表天子监督前线将领的,有皇帝老儿撑腰,不把总司令放在眼里。潘美大惊,想想这里不安全了,也顾不得杨业的嘱咐,下令军队撤退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宋军失利的一个原因,无论是曹彬或是潘美,作为前线统帅,他们并没有一言九鼎的真实权力,反倒处处受制于部将,这样一支军队,哪有凝聚力呢?
话说杨业望着空荡荡的陈家谷,他用力捶胸,脸上充满悲恸的神情。他不是为自己悲,而是为所剩无几的部下感到悲痛。此时老将军手下只剩下百余人,他对众人道:“你们各自都有父母子女,不要跟我一起死,你们都快走吧。”这些士兵长期追随杨业,乐为其用,如今大难临头,岂有丢下将军自己逃命的道理呢?大家都流着泪,表示要与将军一起血战到底。
这时契丹人已经追了上来,这是最后的战斗了。尽管所有人已筋疲力尽,但老将军一声令下,大家都投入到契丹的白刃战中。“无敌”杨业果然神勇惊人,只见他大刀挥舞,砍倒了百十名契丹人,同时身上受了数十处伤,血流不停。打着打着,杨业的士卒已经死伤殆尽,只剩下他的儿子杨延玉与岳州刺史王贵等几个人。王贵也是一员勇将,箭术极好,他连续射杀数十名辽军,最后箭矢用完了,便赤手空拳,又杀了不少敌人,最后力竭被杀。杨延玉也是战斗到最后一刻,死在父亲身旁。
杨业再也没有气力了,这时,他心爱的坐骑撒腿便跑,冲破辽军的包围圈,一头冲到深林之中。这匹马很通人性,可是它也伤得极重,跑不动了,只得找了个树丛,藏了起来。
就在这个时候,契丹将领耶律希达一眼望见马背上的战袍,引弓上箭,瞄准便射。杨业不幸中箭,翻身落马。契丹人一拥而上,把失去知觉的杨业生擒活捉了。
对于杨业,契丹人十分熟悉。他以前是北汉将领,而北汉是契丹的保护国。就说契丹统帅耶律斜轸吧,在七年前(公元979年)辽国援救北汉时,耶律斜轸与杨业(当是叫刘继业)是属于同一阵线,一起抵抗宋军的入侵。
然而有一个事实,即便在北汉时,杨业似乎也是属于反对与契丹结盟的。据《辽史》所记,耶律斜轸在俘获杨业时曾说过这样的话:“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”,由此可见,杨业在民族立场上,始终是反对契丹人入主中原,占据中国故土的。
作为一代名将,杨业文化水平比较低,什么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,他不太懂,也没这兴趣。但是他忠诚、勇敢、会打仗、有谋略。他在军事上的本领,应该是长期作战中总结、学习来的。杨业有点类似于西汉名将、飞将军李广,既作战勇敢,同时也很会带兵,因为能与士兵打成一片,同甘苦、共患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