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衡阳KTV招聘网 > 衡阳热点资讯 > 衡阳学习/知识 >   .九节解释《老子》第三十八章中的内容 上德指道德最高尚的

.九节解释《老子》第三十八章中的内容 上德指道德最高尚的

2022-07-20 14:39:00 发布 浏览 819 次

20.九节解释《老子》第三十八章中的内容。2上德:指道德最高尚的人。不德:一般解《老子》的人都把这个“德”解释为“自以为有德”;韩非把这个“德”理解为“得”,“不德”就是“不去取得”,指不求取外界的东西。3淫:游。神不淫于外:精神不游荡到自己心意之外。4得身:得于身。韩非认为,道德是人心内部的东西,不能从人身外部去取得。只要保全了自身,就有了德。所以说,德是从自身得到的。5无为:指顺应自然,不求有所作为。6则:即,乃。德:与上文“不德”的“德”同,通“得”,指“用之思之”这种人为地去求取的行为。这句是说:没有功效是来自人为地去取得。也就是说,用德、思德这种人为地去求取的行为,结果导致了无功。7前“德”字:与上文“不德”之“德”同,通“得”,指人为地去求得的行为。德则无德:人为地去取得就没有道德。韩非认为,人有贪得之心,就会不择手段为非作歹,所以也就没有道德了。这是他对《老子》三十八章的“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”的发挥。8在:居于,处于。韩非认为,人没有求取之心,就能安于本分,保全心身,这样,就有德了。9这是《老子》三十八章中的话。但韩非在这里解释的应该是《老子》三十八章的开头四句,即: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”

道德,是人身内部的东西;取得,是人身外部的东西。《老子》所说的“上德不德”,是说道德高尚的人不把自己的心思花在追求自身之外的东西上面。不把自己的心思花在追求自身之外的东西上面,那么自己的身体就能保全了。自身得到了保全就叫做有道德。道德,是从自身取得的。大凡道德这东西,因为无所作为才得以凝聚,因为没有欲望才得以成全,因为不假思索才得以安定,因为不加使用才得以稳固。如果努力地去造就它,主观地去强求它,那么道德就无法停留而游荡到身外了;道德无法停留而游荡到身外,那么自身就得不到保全了。如果花力气去使用它,费尽心机去思索它,那么道德就不能稳固;道德不能稳固,那么就会劳而无功。自身不能得到保全,尽心竭力而没有功绩,这种不良的后果便是产生于人为地去求取道德的行为。人为地去求取道德,就没有道德;不去人为地求取,就属于有道德的人了。所以《老子》说:“道德高尚的人不去人为地求得,因此有德。”

20..2所以贵无为、无思为虚者,谓其意无所制也。夫无术者,故以无为、无思为虚也。夫故以无为、无思为虚者,其意常不忘虚,是制于为虚也。虚者,谓其意无所制也。今制于为虚,是不虚也。虚者之无为也,不以无为为有常。不以无为为有常,则虚;虚,则德盛;德盛之谓上德。故曰:“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。”

无以为:无为(wèi)而为(wéi),没有什么目的而做。道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而达到了虚无的境界,他们的主观意识已不再受什么制约,所以说他们“无以为”。

所以推崇那些无所作为、无所思虑而达到了虚无境界的人,是称道他们的主观意识不再受到什么制约。那种没有道术的人,却故意用无所作为、无所思虑的手段去争取达到虚无的境界。这种有意识地用无所作为、无所思虑的手段去争取达到虚无境界的人,他们的意念中常常没有忘记那虚无的目标,这就被那虚无的目标所牵制了。所谓达到了虚无境界的人,是指他们的意念不再受到什么制约。现在被虚无的目标所制约,这就不是什么虚无了。达到了虚无境界的人,他们的无所作为,是不把无所作为当作是经常要留心的事的。不把无所作为当作是经常要留心的事,那就达到了虚无的境界;达到了虚无的境界,那他的道德就伟大了;道德伟大的人也就是道德高尚的人。所以《老子》说:“道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而又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才这样做的。”

20..3仁者,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。其喜人之有福,而恶人之有祸也,生心之所不能已也2,非求其报也。故曰:“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3。”

中心:内心。欣然:喜悦的样子。2生心:生于心,发自内心。已:止,抑制住。3为之:指有所作为。以:为,为了。无以为:无为(wèi)而为(wéi),没有什么目的而做。仁慈的人爱人是出于一种天性,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才这样干的。

仁,是指从心底里喜欢爱别人。怀有仁慈之心的人喜欢别人有福,而不喜欢别人有祸,这是出自内心的不可遏抑的一种自然的情感,并不是为了要取得别人的报答。所以《老子》说:“非常仁慈的人努力地去行善,但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才这样做的。”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