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昌元年(1620)九月一日,光宗病逝,年已16岁的皇长子朱由校当立为新君。其时光宗选侍李氏仍居乾清宫,朱由校居于慈庆宫。李氏与宦官魏忠贤勾结,企图利用朱由校年幼,独揽大权,因而不肯移出乾清宫。九月二日,都给事中杨涟首先发难,上疏反对李氏继续居于乾清宫;弹劾其对皇长子无礼,不可将皇长子托付给她。御史左光斗也上疏,说内廷的乾清宫如同外廷皇极殿,只有皇后才能居住,请李选侍移居于宫妃养老的地方仁寿宫内的哕鸾宫。李选侍看到左光斗奏疏之后大怒,数次遣使召之,左光斗却拒不赴见。李选侍益怒,要朱由校议处。朱由校认为左光斗所言极是,催促她选择良辰吉日移宫。经过杨、左等人力争,九月五日李选侍移居哕鸾宫,皇太子朱由校复还乾清宫。九月六日,朱由校正式即帝位,下诏改元天启,是为明熹宗。
魏忠贤提督东厂
魏忠贤,原名李进忠,后复魏姓,熹宗赐名忠贤。他本为河间肃宁无赖,因赌博输钱而自宫为阉,后通过巴结太监魏朝而被推荐给王安,成为李选侍心腹。熹宗即位后,魏忠贤开始得志。天启三年(1623)十二月,魏忠贤受命提督东厂,遂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时期,一时厂卫之毒流通天下。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;一大批无耻之徒都相继阿附于他,其中著名的有“五虎”、“五彪”、“十孩儿”、“四十孙”之号;更有一批阿谀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,糜费民财数千万。他自称九千岁,打击异己,专断国政,以致人们“只知有忠贤,而不知有皇上”。
袁崇焕宁远大捷
天启六年(1626)正月,努尔哈赤率兵13万征明,连下锦州、松山、大小凌河、杏山、连山和塔山7城,进而围攻宁远,致书袁崇焕劝降。当时任宁前参政的袁崇焕,在大兵压境、外无援兵的紧急关头毫不畏惧。他和总兵满桂、副将朱梅、参将祖大寿等集将士刺血誓师,固守宁远。他们把城外民众迁入城内,所遗住房全部烧毁,坚壁清野以待。努尔哈赤见袁崇焕不降,便指挥军队猛攻宁远。但明军枪炮、药罐、雷石齐下,死战不退。袁崇焕还令士兵施放红夷大炮,击毙不少后金士兵。后金军连续攻城两日,都不能得手,加之努尔哈赤也被炮火击伤,最后只得解围而去。宁远之战是明金交战以来明军所获得的第一次大胜仗。它遏止了后金军对关内的进攻,挫伤了他们的锐气,稳固了明朝宁锦防线。
皇太极即汗位
天启六年(1626)九月一日,皇太极即后金汗位,改次年为天聪元年。在同年正月的宁远之役中,努尔哈赤负伤败回沈阳。八月,他因痈疽发作,治疗无效而死。努尔哈赤生前曾规定后金国应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,不要立强有力者为主。他又没有留下立嗣的遗嘱,所以在他死后由谁继承汗位,便成为满洲贵族内部一个很尖锐的问题。作为努尔哈赤第八子的皇太极,英勇善战,长于计谋,又得到势力强大的代善(努尔哈赤次子)父子的支持,因而最终被拥立为汗。皇太极即位以后,面临宁远新败、后金与明已成相持局面的形势,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。他重新任命八旗大臣,规定八旗大臣的权限,扩大汗的权力。他调整满汉关系,使他治下的汉人各安本业。崇德元年(1636)四月,皇太极改汗称帝,改国号为大清,改女真族名为满洲。同年十二月,他发兵东征朝鲜,既消除了对明战争的后顾之忧,又扩充了军事实力。皇太极采取的这些措施,也迅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。
朱由检即位
天启七年(1627)八月,明熹宗病逝于乾清宫,年仅23岁,临终遗诏:“以皇五弟、信王朱由检嗣皇帝位。”朱由检是明光宗的第五子,万历三十八年(1610)生。他当天傍晚入宫,第三天即皇帝位,诏明年为崇祯元年,这就是庄烈帝,历史上称他为思宗、毅宗、怀宗等。朱由检即位后,首要的任务是从魏忠贤手中夺权,只有这样,他才能成为真正掌握实权的皇帝。而此时的魏忠贤则由于熹宗早亡而失去了靠山,虽然手中仍有相当势力,但已不敢如以前那样骄横。九月,魏忠贤请辞东厂职,朱由检没有批准;他又“乞止生祠”,但只被允止少许。十月以后,魏忠贤集团内部分化,有人弹劾魏忠贤之罪。朱由检不失时机地向魏忠贤开刀,先是下令安置魏忠贤于凤阳,继而又下令逮捕。魏忠贤获悉后自缢而死。由此,朱由检真正掌握了国家大权。